2019-06-27 16:00:27 作者:人民网 来源:网络转载 阅读数:756
1966年,我担任蒋巷村大队长之后,坚信“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团结带领党员干部群众改变了蒋巷村贫穷落后、产业空白、偏僻闭塞的面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加快发展集体经济,统筹抓好各项事业,把蒋巷村建成了人均收入近5万元、村净资产超3亿元的小康村,展开了兴村富民新画卷,开创了乡村振兴新局面。
一、坚持三业互动,奏响发展“奋进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蒋巷村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将党的政策、群众需求与自身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的发展路子。现在全村1200亩水稻全部实行有机化生产、立体化种养,全程不用化肥农药,确保大米高品质,经济效益倍增。村里建有科技产业园和民营工业创业园,工业产值超过10亿元,有力带动了村民创业就业。村里投资上亿元打造蒋巷生态园等乡村旅游品牌,去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0万人次,旅游收入接近2000万元。
二、坚持生态宜居,秀出水乡“田园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蒋巷村坚持践行“两山”理论,举起“生态旗”,秀出“水乡美”,加快建设生态宜居村庄。优化村庄布局,规划形成了工业园、新家园、蔬菜园、生态园和无公害粮油生产基地“四园一基地”的基本布局。发展绿色生产,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在村中心建起750亩生态园种养园。完善环保设施,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成日处理200吨生活污水的处理站以及秸秆气化站。加强绿化美化,投入130多万元在主干道两侧建成生态林带26公里,全村绿化覆盖面达50%以上。
三、坚持文明善治,劲吹农家“和谐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蒋巷村将树立文明乡风、加强乡村社区治理作为重点工作狠抓落实。坚持用先进文化涵养人,以创建学习型家庭、培育知识型农民为抓手,持续20年开展全村读书学习竞赛活动;坚持用现代文明提升人,成立“文明村民学校”,深入开展系列文明创评活动,定期开展精神文明主题实践活动;坚持以村民自治引导人,完善村规民约实施细则,强化激励约束作用,落实村民对村级重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充分调动村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
四、坚持富民为本,高唱百姓“幸福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也是“三农”工作的重要发力点。蒋巷村以促进农民增收、增进农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抓好农民就业增收、集体经济发展、村庄公共服务,不断提升宜居宜业水平。一是实现致富有岗位。村里各类企业提供多样化的就业岗位,村民根据自身实际,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副则副,人人有活干。二是实现家家有宜居。村里为村民建成200幢别墅,近30万元的造价,只收取12.8万元。三是实现老者有颐养。配套建设158套老年公寓,无偿给老人使用,目前正在建设医养结合高标准护理院。四是实现看病有优惠。完善社区医疗服务站设施,为村民提供便捷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同时补助相关诊疗费用。五是实现股份有分红。改革成立村社区股份合作社,每年按股分红,目前每股分红达到1万元。
五、坚持党员本色,引领乡村“振兴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农村的事,要靠好的带头人,靠一个好的基层党组织。蒋巷村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始终加强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群众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越走越宽广。作为村党组织带头人,我经常告诫自己,也时常提醒村里其他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做到尽心、尽职、尽责,站得直、坐得端、行得正。在蒋巷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党员干部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心里想着群众、干事依靠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带头承担最繁重、最困难的任务,赢得了村民的拥护和赞誉,也赢得了蒋巷村富裕文明和谐的大好局面。
蒋巷村将以此次会议为新的起点,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把总书记重要论述作为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南针、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推进剂、解决“三农”发展问题的金钥匙,把蒋巷村进一步建设成为百姓富裕、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的幸福家园。
(责编:张桂贵、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