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1 08:16:10 作者:人民网 来源:网络转载 阅读数:878
6月19日,四川省长宁县双河镇双河中学临时安置点,孩子们在帐篷间玩耍。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鑫昕/摄
从孩子的一幅画里,志愿者董明珠留意到,孩子们可能想吃水果了。
长宁地震发生后第3天,饮用水、面包、方便面、饼干等物资已经很充沛,但是水果还很少见。
6月19日下午,在震中长宁县双河镇双河中学操场上的临时安置点,志愿者搭建起了震中第一个儿童乐园。4顶帐篷支起一个方形的空间,遮住了中午炎热的阳光。
董明珠和同伴组织孩子们玩耍,其中一个环节是让孩子画自己的家。在向董明珠介绍自己的画作时,8岁的文鑫说,他希望未来自己的新家有各种各样的水果。
“孩子们想吃水果了。”活动结束后开会总结时,董明珠对同伴们说,“明天的活动咱们准备点水果吧。”
外人看不出来,看似轻松的游戏背后,其实每一个环节都是志愿者精心设计的。通过画自己的家,志愿者试图从中发现孩子们的心理状态是否受到地震影响。
“我们没有要求画现在的家、过去的家还是未来的家,任孩子们自由发挥。”董明珠说。孩子们画完后,有的是帐篷,上面还写着“救灾”的字样,有的是震前自己房子的模样,还有的画出了自己期待的新家。
一个小女孩用画还原了地震发生时的场景:从屋顶掉落的瓦片,从房里跑出的人。她告诉董明珠,地震时自己害怕极了。
孩子们交上来的画作,志愿者无法当场交流。当天晚间,他们挨个走进帐篷,和孩子们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借此掌握孩子们的心理状态,为下一步志愿者开展工作提供方向性的指导。
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的随机访问中,无论老少都表达了对这样一个乐园的期待。画画的人群中,两岁半的龙成勇是最小的一位,他在A4大小的纸上胡乱画着,怯生生的。一旁的奶奶说,地震时他受到惊吓,原本他挺调皮的。奶奶专门把他送到这个乐园和伙伴们一起玩耍,希望孙儿放松下来。
就在6月19日上午,6岁半的杨焰舒还在抱怨安置点的生活太无聊,他想念在幼儿园和小伙伴玩耍的时光。地震后幼儿园停课了,小伙伴分散在四处,他只能在帐篷里待着。下午,儿童乐园就开张了,这在杨焰舒的意料之外。
在当地团组织的协调下,在安置点有限的空间里,专门辟出一块空间,搭建孩子们的乐园。
“这是过往救灾的经验。”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董明珠多次参加地震救援,是一位资深志愿者,她深知对儿童进行灾后心理和行为干预的重要性。
“体验式、参与式的玩耍,能帮助孩子们尽快走出地震的阴影。”她说,“还能使孩子们建立互帮互助意识,培养环保理念,比如不在安置区随意丢弃垃圾,这在当前集中临时安置的条件下尤为重要。”
长宁地震发生后,团四川省委迅速派出精干的工作组前往灾区,配合指挥部开展工作。董明珠作为工作组的一员,于次日凌晨出发直抵震中双河镇。
在位于双河中学运动场的临时安置点,她注意到,旁边还有危房,尽管拉着警戒线,但孩子们难免在玩耍时撞进危险区域。而在这个多达1500人的临时安置点,儿童就有大约200人。“必须把孩子们有序组织、安顿下来。”
事实上,这项工作也成了抗震救灾的一个重点。6月19日下午,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在双河镇要求,各级共青团、妇联组织要充分发挥作用,组织好志愿者开展服务,照顾好留守儿童,疏导好受灾群众情绪,协助党委政府做好救援工作。
正是在这个乐园,双河学校一年级的胡庭锋遇到了3名同班同学,这是他们在震后的首次相遇。和伙伴们的重逢让胡庭锋很快忘掉了悲伤。他画了一幅画,里面有爸爸妈妈和他自己,一家人都在微笑。
现在,董明珠团队一共有15名志愿者,6月20日,他们还要在另一个安置点建设一个儿童乐园。按照他们的计划,只要集中安置点还在,他们就会坚守在灾区服务孩子。下午活动结束时,志愿者试着征求孩子们对次日活动时间的意见:“你们觉得明天早晨几点开始合适呀?”
“8点!”不少孩子异口同声。
“不行,太早了。”听到孩子们说的时间,志愿者摆摆手,“9点好吗?”
“好!”孩子们爽快答应。
本报四川长宁6月19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鑫昕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编:初梓瑞、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