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时政 国际 人文 财经 军事 一带一路 健康 企业 理论 法制 教育 科普 房产 公益 +更多

登录会员

还没有会员?注册

北京

天津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

上海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

海南省

重庆

四川省

贵州省

北京

上海

深圳

广州

天津

重庆

雄安新区

成都

杭州

西安

武汉

石家庄

郑州

南京

长沙

沈阳

青岛

济南

宁波

东莞

无锡

福州

厦门

合肥

昆明

哈尔滨

大连

佛山

更多...

普通高中生修满144学分可毕业

2019-07-19 10:47:12   作者:  来源:新华网  阅读数:594

  今年新高一学生将用新课程新教材

        北京市从2019年秋季高一年级起,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使用按照新课程标准编写修订后的各学科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

        市教委结合本市实际发布《关于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的课程安排指导意见》,意见中提出,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普通高中学生毕业学分最低要求为144学分。

        学校可探索开展长短课

        在学制和课时安排上,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等)11周。每周35课时,每课时按45分钟计。

        在保证科目教学时间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学校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调整课堂教学时长,开展长短课时相结合的实践探索。

        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构成三类课程

        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 其中,必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所有学生必须全部修习。

        选择性必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选修课程则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其中,一部分是国家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基础上设计的拓展、提高及整合性课程;一部分是地方课程和学校根据学生多样化需求,本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以及学校办学特色等设计的校本课程。

        选修课程可以在各学期适当分散安排,鼓励有条件学校在高一年级开始安排。各学校要确保高二全学年和高三学年第一学期,每个学生每周至少有2个课时的选修课程学习时间,其中校本课程每周安排不少于1课时。

        体育与健康课高中三年必须持续开

        在课程设置与安排方面,普通高中开设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科目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

        同时结合本市实际,必修课程统一安排,选择性必修课程由学生根据高校专业科目指引、兴趣爱好和毕业学分要求自主选择,选修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学校结合实际安排。

        技术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其必修内容分别按3学分设计模块,开设年级及课时由学校按照课程标准结合实际自主确定。 艺术可与音乐、美术两科相互替代,具体开设科目由学校自行确定。体育与健康的必修内容,必须在高中三学年持续开设,学校可提供模块供学生选择。

        综合实践活动由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三部分组成,主要通过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职业体验等方式进行,由学校统筹规划与实施。要因地制宜,科学安排综合实践活动,发挥综合实践活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毕业学分最低要修144学分

        学分要求方面,市教委表示,学生完成相应课程规定课时的学习并考试(考核)合格,即可获得相应学分。普通高中学生毕业学分最低要求为144学分,其中必修课程88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不少于42学分(其中参加高考的学生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以及选择作为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科目应修满上限学分;对于不选考的科目,鼓励学生结合兴趣爱好选修部分模块);选修课程(含各科目选修模块和学校根据实际开设的校本课程)不少于14学分(其中校本课程不少于8学分)。

        综合实践活动共14学分:研究性学习6学分,学生至少应完成2个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以开展跨学科研究为主;社会实践6学分,包括党团活动1学分、军训2学分、社会考察2学分、职业体验1学分;志愿服务2学分,在课外时间进行,三年不少于40小时。

        学生修习的学分由学校认定,学校应制定学分认定具体办法,学分认定应综合考虑学生实际修习的课时、学习表现,并达到课程标准或相关文件的要求。

        文/记者 武文娟

中国时政新闻网由人民时政通讯社主管主办        登记证号码:70435809-001-03-19-9
联系方式:       邮箱:zgszxww@126.com        电话:00852-31159538        传真:(852)2125 5320        地址:九龙红磡鹤园东街3号卫安中心11楼8室       
商务合作:       内地合作联系方式:zgszxww(微信)        Unit 8.11/F. Guardforce Centre,No.3 Hok Yuen Street East,Hung Hom.H.K        地铁:黄埔地铁站A出口
Copyright © 中国时政新闻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200169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