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0 22:56:20 作者: 来源:新华网 阅读数:558
新华网上海7月14日电(史依灵 吴一航 实习生管天瑞) 7月12日下午2点,已过“定时”垃圾投放点开放时间。徐汇区田林十二村6岁的小居民凌嫣旎把刚吃完的香蕉皮塞进了奶奶随手拎着的帆布袋里。“果壳属于湿垃圾,我带回家扔厨房垃圾桶。”凌嫣旎有些害羞地说。
自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已近两周,徐汇区田林十二村通过“智能装备”“定点错峰”“大手牵小手”巧妙解答了垃圾分类这道难题。
徐汇区田林十二村小区智能化的垃圾厢房,“定时定点”刷卡就能投递。新华网史依灵 摄
“智能技术”助硬件改造 治愈垃圾分类“痛点”
建造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田林十二村是徐汇区典型的老旧小区,小区常住人口有6000余人。早在2018年3月田林十二村就已经开始推行垃圾分类,与此同时,开始对全部垃圾箱房进行“六个一”硬件改造,即配置一套门禁系统、一个雨篷、一个洗手池、一组摄像头、一个行车反光镜、一块电子屏。
徐汇区田林十二村志愿者展示门禁卡,该门禁卡不仅可以进家门还同步“绑定”了垃圾厢房,刷卡自动开家门和扔垃圾“共享数据”,还都支持实名认证。新华网实习生管天瑞 摄
田林十二村党总支书记赵国庆介绍,依托智慧社区平台,改造后的“智能化”垃圾厢房,采取实名制,将实名认证后的门禁卡和垃圾房“绑定”,居民刷卡投放垃圾,管理平台自动登记垃圾房的刷卡人、刷卡次数并自动将积分计入绿色账户。值得一提的是,每个垃圾箱房和投放窗口处都安装了一组配套的摄像头,与智慧社区平台连接,后台的管理人员可以同步查看居民垃圾的投放情况,谁投放垃圾、投放多少垃圾、是否准确分类等信息在智慧社区平台随时都可以追溯。
“改造了‘智能化’的垃圾投放点后,小区的环境越来越好了,我去中介挂牌,房子都‘升值’了。”田林十二村居民蒋先生笑着说。
“定点错峰” 满足居民人性化需求
早出晚归的“996”上班族,总是会错过指定的垃圾投放时间;独居老人很少出门,午饭后下楼活动时间,又不在湿垃圾投放时段内;有些钟点工阿姨烧好饭、做完保洁,离开时想帮户主扔垃圾,但奈何垃圾厢房门已经关了……这些“定时定点”垃圾投放的难点问题同样也曾是田林十二村所面临的“难题”。
“原先有居民错过投放垃圾时间,会直接扔垃圾厢房边,垃圾房附近都是苍蝇、蚊子,有些还飞进了楼道里。”田林十二村居民王文瑜回忆起小区刚试行“定时定点”垃圾投放时的场景,一直摇头。
“遇到问题,能疏通的,就不要堵。”赵国庆表示,垃圾分类“定时定点”上,不能搞一刀切,既要严格执行硬性约束,也要充分考虑居民需求,提供人性化服务。
针对一些因客观原因无法做到“定时”投放的居民,小区居委会专门设置64号垃圾厢房作为误时投放点,由志愿者在平时值守时,进行“一户一档”排摸登记,经居委干部逐一上门核实后,为有需求居民的门禁卡开设了非常规时间段的“准入”许可。
“大手牵小手” 将垃圾分类理念从儿童延伸到家长
不久前,凌嫣旎有件手工作品得了一等奖。这件名为《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手工作品,有用600根牙签棒搭建的高楼,有环保袋铺成的绿草地,有小石子花园便道,还有卡通版的四分类垃圾桶……
凌嫣旎奶奶介绍,这得益于小区“小手牵大手”的活动,嫣旎参加了小区的“垃圾分类”小课堂,回来了还给爸爸妈妈科普“上海每天要产生2万多吨的生活垃圾,两周的时间就可以堆起一幢‘金茂大厦’”,“监督”爸爸妈妈一起做好垃圾分类,保护环境。
家住徐汇区田林十二村的凌嫣旎小朋友正展示她的“垃圾分类”手工作品。新华网实习生管天瑞 摄
据介绍,田林十二村通过凝聚区域单位力量,联手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其中,田林第六幼儿园积极组织开展宣传、展演活动,通过小手牵大手,将垃圾分类理念从儿童延伸到家长;上海市环境科学院等单位多次到小区开展垃圾分类专题培训,引导更多小区居民加入垃圾分类行列。
如今,田林十二村能够做到源头分类的居民达到95%,能够按照要求定时定点投放的居民超过90%。小区湿垃圾分类量从原来依靠二次分拣的日均3桶增长至日均12桶,户均湿垃圾分类量达到0.4公斤/日以上。
这些数字的背后也有小区志愿者团队的勤劳值守,小区通过建立“三位一体”志愿者队伍,62名“黄马甲”负责小区重要点位的巡逻值守,36名“绿马甲”负责垃圾箱房的定点值守,60名“蓝马甲”每月开展小区清洁家园行动。遇到一时还不习惯破袋投放的居民,志愿者们“嘴上反复说、手上帮着做”,逐步引导居民养成正确的分类投放习惯。
“一开始要改变居民多年的生活习惯是非常难的。四分类后湿垃圾中不能有餐巾纸,这是一个认知问题,很多人认为擦过嘴的餐巾纸是湿的,应该归类为湿垃圾,这些都需要志愿者去宣传“纠正”。” 田林十二村志愿者周正源说,“每个人都是从不习惯到习惯,都是有个过程的,习惯了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