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2 09:45:30 作者: 来源:人民网 阅读数:566
在娘胎仅呆了27周就出世,宝宝体重才700克,看上去只有可怜的巴掌大小。当地医护人员手捏球囊维持呼吸,坚强的小生命等到了救援!7月17日,武汉儿童医院“守护新生儿”转运团队冒雨赶赴湖北广水,将小生命成功接至武汉继续救治。18日获悉,孩子情况平稳。
突发:不足7月就早产 当地医生手捏球囊等救援
7月17日中午1点,武汉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接到广水市妇幼保健院电话:一名27周出生的早产男婴急需送来武汉救治。孩子孕周小、多器官发育不成熟,医务人员迅速集结。1点半,武汉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医生王群、护士高春玲等医务人员从武汉出发。
原来,孩子妈妈曾遭遇胎停,这次又遇到胎盘早剥,当天11点多,小宝宝“急不可耐”出世了,全家能希望就救回这个宝贵的小生命。但孩子胎龄小、体重极低,出生时呼吸情况不佳。医护人员给孩子插管后,因为当地没有新生儿呼吸机,手捏复苏气囊送入氧气,帮助宝宝呼吸。
“路上刚好遇到一场大雨,车速提不起来,我们当时真是心急如焚。”转运医生王群回忆,早产儿体弱、病情变化快,时间一旦拖延,情况可能瞬息万变,这个宝宝能否坚持等到救援?
好在半小时后雨过天晴,救护车全速前行,终于,全程仅花1小时50分钟,救护车抵达了广水市妇幼保健院。
幸运:摸到孩子身体温热 武汉医生“放下心来”
车门一开,王群一路小跑到了医院4楼的新生儿科,看到一名“巴掌宝宝”躺在急救台上,贴着鼻氧管,皮肤红润,包着用来保温的薄膜。她手消毒后一摸宝宝,孩子身体温热,对大人抚触做出轻微反应,听诊心肺后,王群终于放下心来:孩子有救!
此时,宝宝经过两个多小时球囊简易复苏,呼吸相对平稳,当地医生把握好时机,已经拔掉气管插管。“拔管时机很有讲究,插管虽然在紧急情况下保证孩子呼吸,但气囊通气时间太长,容易给孩子造成气压伤、容积伤等创伤,医生能尽早拔管,对孩子肺部是很好的保护。”王群解释。
初步检查显示,孩子血糖正常,呼吸还算平稳。给孩子补液、抱进温箱后,救护车返程。
“这孩子生命力很顽强!”武汉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护士长黄砚屏说,早产儿因为肺部发育不良,在出生后6小时内,容易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呼吸逐渐变急促,甚至呼吸暂停,需要在车上随时做好气管插管准备。好在,宝宝带着鼻氧一路情况稳定,平安转运回武汉。
考验:治疗、护理“步步惊心” 后续还需“闯关打怪”
当晚,在武汉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进一步检查确认,男婴有早产儿常见的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经过针对性治疗,孩子情况暂时平稳,未来还需面临呼吸关、感染关、喂养关等多重“关卡”考验。
护士长黄砚屏介绍,除了医疗,早产儿的护理也非常重要。宝宝的血管细如发丝,即使是用最小型号的留置针,也会“撑满”血管,影响血液流动,可能引发静脉炎。所以,护理人员会在病情稳定时为孩子行PICC置管(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即从如手臂上的外周静脉进行穿刺,将柔软的导管送至靠近心脏的大静脉,接通这条“生命线”,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减轻宝宝的疼痛。
现在,宝宝只能通过鼻饲营养,等孩子情况更平稳之后,护士会尝试用初乳涂抹宝宝口腔的上、下颚,促进宝宝的消化反射。在孩子纠正胎龄32周以后,再尝试经口喂养。
对于这样1公斤以下的“袖珍”宝宝,要做好保护性隔离,孩子的所有东西,都要灭菌后再使用。
解析:妥善处置+及时转运 为更多小生命赢得“生机”
18日,在医生提供的照片上看到,转运前,“巴掌宝宝”身上裹着保鲜膜,双眼紧闭,胳膊仅有注射器般粗细,瘦弱得像一只小猫,看起来很让人心疼。
“孩子能幸运转来武汉,除了他自己争气,当地医院前期处置到位也是重要因素。”黄砚屏介绍,早产儿出生后被称为“黄金1小时”。 保暖很重要,稍不留神就可能体温下降、脱水,进而直接威胁患儿的生命。而医生在孩子缺氧时精准插管、规范地进行气囊复苏、及时拔管,做得非常标准,为孩子赢得了“生机”。
武汉儿童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得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武汉儿童医院牵头成立的“湖北省儿科医疗联盟”。 2016年,武汉儿童医院率先牵头成立湖北儿科医疗联盟,联合湖北省及周边186家医疗单位,构建儿童专科疾病分级诊疗体系,切实缓解儿童医疗服务资源短缺问题,广水市妇幼保健院就是成员之一。武汉专家“下沉”当地授课,当地医生也曾到武汉进行学习进修,救治能力得以很大提升。2019年1月,该院正式开设新生儿科,让当地更多危重新生儿有了救治机会。(王琛 高琛琛 摄影 张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