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1 19:23:49 作者: 来源:新华网 阅读数:555
绿水青山总相宜——来自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线的观察
时值盛夏,荷绿莲芳。
7月8日至9日,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推进会在资溪县召开。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打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仗。去年以来,我省各地积极开展农村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庄清洁行动等,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初显——村容村貌“亮”起来,农民生活方式“绿”起来,农村生态环境“美”起来……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村人居环境新格局渐次展开。
从做“盆景”到做“风景”,江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
每逢周末,抚州市东乡区何张村都会吸引不少游客来游玩。走进何张村,目之所及,家家户户庭前屋后瓜果飘香。绿水青山掩映下的何张村,闲庭水榭,吸睛无数。
乘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东风,东乡按照“党政主导、群众参与、公司运营、部门考核”的思路,选择了58个连片自然村开展村庄环境“1+N”长效管护试点,率先在全省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第三方市场服务化机制。
走进横峰县莲荷乡梧桐畈村,千亩荷塘,莲叶田田,迎风摇曳的荷花令前来游玩的游客不停地摆起了“pose”(姿势)。
近年来,横峰县大力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七改”整治建设“扫一遍”专项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明显,实现了100%自然村干道和入户道路硬化、100%农户饮上了干净水、100%农户住房安全和100%村庄通电通广播通网络“四个100%”。截至目前,该县精心打造了好客王家、耕读传家苏家塘、礼孝东山、红石部落等105个景点村、亮点村。
东乡、横峰的宝贵实践,为我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据相关部门统计,全省累计完成12万个村组村庄整治建设,占全省村组总数的65%,村容村貌焕然一新;97%以上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全省累计完成农户改厕715万户,占全省农户的83.3%;全省376个建制镇建成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并投入运行。
从“脏乱差”到“清绿美”,江西乡村掀起了“绿色革命”
资溪的绿,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走进资溪县周家村,家家户户窗明几净,家门口都放有三个垃圾桶,分类处置各类垃圾已成为周家人的自觉行动。
周家村距离大觉山景区仅一步之遥。这里曾经因环境卫生问题,民宿鲜有人问津。近年来,周家人结合移风易俗,成立了村民理事会,围绕垃圾分类、门前“三包”、“厕所革命”等,开展“红黑榜”卫生评选,使周家村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示范点,让村民明白了“讲卫生也是有价的”。今年以来,该村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6万人次,户均增收4000元。
“香料之乡”金溪县,有一个“和谐银行”,引导村民通过参与环境整治获取“和谐币”,积累一定数量的“和谐币”后,可在“和谐银行”兑换任何等价商品。
在东乡区,人们称呼公共卫生间不再是厕所,而是“绿色空间”。虽然只是称呼改变,但彰显出东乡人的绿色观念深入人心。记者看到,“绿色空间”与污水处理池紧密相连,冲洗厕所的污水被净化之后循环再利用。
在省城南昌,多数社区都设置了分类垃圾桶;不少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带头践行分类垃圾处置;为了做好垃圾分类,该市还将垃圾分类写入义务教育阶段教材。
据了解,全省有45个县(市、区)的新农村建设促进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43个县(市、区)开展城乡生活垃圾“全域一体化”第三方治理;横峰县因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被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并获得2000万元中央财政奖励。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我省成功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独具魅力的精美村庄和示范带,不少农村经过环境整治后,实现了从“脏乱差”到“清绿美”的“逆袭”。
从“要我整”到“我要整”,美化环境成为江西乡村的新时尚
过去,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政府大包大揽,导致“上热下冷”。从去年开始,我省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鼓励村民投工投劳,开展房前屋后和村庄公共空间环境整治,“干部卖力干,群众甩手看”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日前,一场轰轰烈烈的村庄环境整治评比正在金溪县对桥镇对桥村举行。“我村的卫生哪一点不如人?我是严格按照卫生条例来打扫的,请重新给我村计分。”对桥村徐家小组老徐有些着急。
“不急,我们等一下还会组织检查,再到你村看看,如果达到了要求,我们会给你改过来。”驻村干部徐志忠耐心地解释道。
据了解,对桥村每个月由驻村干部组织辖区党员、乡贤、村民代表,对每个村小组的环境卫生进行评比,将评比结果分为“红”“黑”两榜进行公示。看到别的村都是“红榜”,少数上了“黑榜”的村小组长就坐不住了。
“两年前,我去动员大家把村庄环境卫生搞好,挨了不少白眼,受了不少气。现在好多了,乡亲们都主动把家庭卫生搞得干干净净。”徐志忠很是感慨。
村民老张就是一个典型。早在一年前,老张家的院子里鸡鸭成群,一进院门就是一股臭味。“为了不弄脏鞋子,走路跟跳舞似的。”村干部耐心开导,要他注意卫生,为村集体荣誉争光。可老张却来一句“又不是脏你家,家里的农事都做不完,哪有时间搞那些花架子。”
可就在前不久,村干部再次到老张家时,干净的小院让村干部以为走错了门。“之前是我不对,请原谅啊,你们老是给我们小组上‘黑榜’,村民都不和我说话了。”老张显得不好意思地说,“你看,这次能给我们小组上‘红榜’吗?”
村民的小院变干净了,种花种草也成为一种习惯,美化环境已成为江西农村的新时尚。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搞起来容易,难的是环境卫生的保持,难的是形成长效机制。”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让整治成果不变质,让卫生好习惯深入人心。
从“千篇一律”到“各具特色”,江西乡村“乡味”越来越浓
走进弋阳县南岩镇东湖邓家村,溯河而上,密林深深,浓荫蔽日。这个占地20亩的小村庄简直就是一座天然植物园。
蓝天白云下,清澈的宝栗河穿村而过。河边的水车、圆形石磨盘铺就的桥面,一下子就把前往参观的人拉回到时光深处。
按照3A级乡村旅游点标准建设的邓家村面貌焕然一新:房子被改造成徽派建筑,村内文化广场、戏台、儿童乐园一应俱全。
曾几何时,邓家村因交通不便留人难。那时,宝栗河上一条窄窄的独木桥是出村唯一的路,而从村里到县城七拐八拐还得花上40分钟,于是,离开邓家村成了很多村民的念想。
如今,乡愁弥漫的邓家村,让一些离开的老乡又把户口迁回来了,村里的户头由原来的95户增加到现在的120户。
在全省,如此有“乡味”的村庄越来越多——
资溪县新月畲族村,根据畲族的特色做足畲乡文化;金溪县下李村,注重“古韵”保护,按照修旧如旧的理念,修复古巷、古祠堂、古建筑;新余市仙女湖景区,以“爱”为主题,发掘爱情文化特质,融合传统文化,依托美丽山水,将仙女湖爱情文化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和“爱巢小镇”打造当中……
过去,不少乡村整治之后,跟城市没有两样。如今,按照“齐头并进、各具特色、发动群众、突出乡愁”的思路,一批凸显“乡味”的村庄不断涌现。
记者手记:
经过一年多的攻坚克难,江西农村人居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乡村环境更美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但是,记者采访中发现,我省不少乡村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过程中,简单照搬治理城市的经验。一些地方,规划设计“一流”,但施工建设“三流”,很难达到“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的要求;还有的村庄重建设轻管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在项目建设上,对后期管护重视不够;一些地方在整治过程中,不注重当地特色文化元素的保护和传承,导致村庄丢失了记忆、留不住乡愁……
为此,专家呼吁,各地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首先必须遵循乡村建设规律,突出乡村建设特点,结合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实际,不能生搬硬套城市的处理模式。其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整治之间的关系。江西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朱述斌认为,要把产业振兴和生态振兴统筹起来考虑,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将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与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等有机结合,实现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互促互进。再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既要解决当期投入问题,也要解决后续管护问题。要明确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运行管理单位的责任,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最后,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过程中,既要鼓励专业化、市场化建设和运行管护,尤为重要的是要调动好农民的积极性,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开展房前屋后和村庄公共空间环境整治,这样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才能走得更久、走得更远。记者 钟金平 实习生 叶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