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3 15:27:54 作者: 来源:人民网 阅读数:520
阿里地区改则县物玛乡抢古村,一个坐落于草原深处普普通通的小村,长期以来,“贫穷”是这个村子头上一顶摘不掉的大帽。
由于草场面积小、资源缺乏,在脱贫攻坚战启动以前,抢古村人均年收入只有6000多元,全村86户301人里,贫困户就有21户60人,占到了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贫困面非常大。
近年来,在以村党支部书记尼玛顿珠为代表的村“两委”班子带领下,抢古村大胆启动了牧区改革,组建了“抢古村牧民集体经济合作社”,推动传统粗放的牧业生产方式向科学集约化、规模化转变,短短几年时间,就彻底改变了全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让改革的春风吹拂草原,让群众的腰包实实在在地鼓了起来。
“2015年,阿里地区要在改则县进行牧区改革试点,县里经过多次调研论证后,又把抢古村列为了全县牧区改革试点村。”尼玛顿珠回忆说,“我和村‘两委’班子成员都觉得这是一个天大的好机会,一定要想方设法抓住。”
尼玛顿珠和全村上下说干就干,整合各类零散牧业合作组织,组建了“抢古村牧民集体经济合作社”。合作社入社成员有71户、256人,经营范围包括1个施工队、1个牦牛养殖基地、3个集体茶馆、2个集体商店、1个农机修理厂、1个洗砂场 、1个象雄半细毛绵羊示范推广基地。
合作社建立健全了《合作社管理办法》《合作社参股社员工分制、计分标准》《合作社社员入社申请登记》等规章制度,明确了组织形式、社员义务和权利,规范内部运营管理机制,加强合作社管理人才培养,提升组织化管理水平。鼓励引导群众以牲畜入股、劳动力入股、联户放牧、草场流转的方式参与合作社运营,按照“劳动力统一安排、草场统一管理、畜产品统一购销、经营收入统一分配、无劳动力和孤寡老人统一供养、在校生统一记分”“六个统一”运作模式开展工作。规定把收入的82%分给社员、4%用于扶持无劳力和孤残老人、6%作为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基本报酬,其余8%留作合作社的风险资金和周转资金。
在充分征求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后,合作社确定抢古村牲畜入股人均14只(绵羊单位),其中个人股份占40%,村集体股份占60%。同时,为充分利用无畜户、个体户、搬迁户的闲置草场,避免资源浪费、草场失管、失护现象,积极推行草场流转,抢古村草场流转每亩按1.5元计算,全村共流转草场3.2余万亩,签订了草场租赁合同。按照多劳多得的理念,合作社实行“劳动力统一安排”和劳动计工分机制,按不同工种设定计分标准,每位在校生统一计100分。
3年来,全村整合农牧、水利、扶贫等涉农项目资金整合1000余万元,用于标准化牛圈、羊圈、人工种草等牧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由县政府与金融部门沟通协调,以地方财政出资担保,提高合作社贷款额度。整合草原生态保护补助资金30万元,新建了洗砂场。实施象雄半细毛绵羊新品种示范推广项目,总投资80万元,引进700只毛绵羊,同时引进野血牦牛9头,促进品种改良。
2018年,合作社共创收556.8万元,相比2017年总收入增长33.7%,全村入社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47元,比2017年增长15.4%。随着牧区改革不断推进,养殖基地牦牛数量由2012年74头增加至2018年341头,象雄半细毛绵羊数量由403只增至1016只,村集体商店周转资金由2014年的15万元扩大到2018年的50万元,人工种草面积由2014年的200亩增至1000亩。此外,2018年,抢古村86个劳动力从单纯的牧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就近就便从事修路、建安居房、道路硬化、围墙、温室等方面的施工,实现了单一收入向多元化收入的突破,转移劳动力创收达127.8万元。
通过实施按劳分配,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等靠要”的思想,实现了平等、互惠、互利的和谐局面。按照“收入82%进行分红”要求,2018年,入股社员通过劳动所得户均分红59856元,最高分红97892元,最低分红19275元。全村21名孤寡老人每人分红6088元,66名在校学生每人分红1600元,切实做到了“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全村草场流转金额达到47935元,平均每户每年获得3195元,最高可得流转金8291元,最低可得1114元。
“我以前觉得这辈子通过放牧能填饱肚子就很满意了,现在才知道,原来生活还有另外一个样子,我一定会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努力工作,让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通过合作社成功脱贫的抢古村村民桑杰旦增如是说。